臺式酸度計作為實驗室常見的精密測量儀器,廣泛應用于水質檢測、食品加工、醫藥研發等領域,其數據準確性直接影響實驗結果與生產質量。然而在日常操作中,不少使用者因對儀器原理和操作規范掌握不足,陷入各類使用誤區,導致測量數據偏差。以下為大家盤點四大典型誤區及正確操作方法。?
誤區一:電極長期浸泡在純水中?
部分使用者為圖方便,將酸度計電極長期浸泡在純水中保存,認為能保持電極活性。實則純水離子濃度極低,會導致電極內部電解質失衡,加速電極老化,還會使電極響應速度變慢。正確做法是將電極浸泡在3mol/L溶液中,既能維持電極內部離子平衡,又能保護敏感膜,延長電極使用壽命。若長期不用,需將電極從溶液中取出,擦干后套上保護套,放置在干燥陰涼處。?
誤區二:校準僅用單點校準,忽視量程匹配?
許多人在使用酸度計前,僅采用單點校準(如僅用pH=7.00的標準緩沖液),尤其在測量酸性或堿性較強的樣品時,易出現較大誤差。臺式酸度計的校準需遵循“量程匹配原則”:測量pH值在4.00-7.00之間的樣品,需用pH=4.00和pH=7.00的標準緩沖液進行兩點校準;測量pH值在7.00-10.00之間的樣品,則需用pH=7.00和pH=10.00的標準緩沖液校準。校準前還需確保標準緩沖液在有效期內,且溫度與樣品溫度一致,減少溫度對校準結果的影響。?
誤區三:樣品測量前不攪拌,直接插入電極?
測量時將電極直接插入靜止的樣品中,是常見的操作誤區。靜止樣品易出現濃度分層,尤其是含有懸浮物或易沉淀的樣品,會導致電極周圍溶液濃度與實際樣品濃度不一致,測量數據失真。正確操作是在測量前,用玻璃棒輕輕攪拌樣品,待樣品均勻后再插入電極,且電極插入深度需符合儀器要求,避免電極底部或側壁接觸容器壁。?
誤區四:測量后不及時清潔電極,長期閑置?
測量完成后,不少使用者直接將電極放回保存液中,或長期閑置不處理,電極表面殘留的樣品會附著在敏感膜上,污染電極,影響后續測量精度。例如測量含蛋白質的樣品后,若不及時清潔,蛋白質會凝固在電極表面,堵塞敏感膜孔隙。正確的清潔步驟是:測量后立即用蒸餾水沖洗電極,再用干凈的濾紙輕輕吸干電極表面水分,然后根據測量樣品的類型,選擇合適的清潔劑(如測量油污樣品后用酒精擦拭),清潔完成后再將電極浸泡在保存液中。?
臺式酸度計的精準測量離不開規范操作,避開上述誤區,做好電極維護、正確校準、規范測量與清潔,才能確保每一組數據的可靠性,為實驗與生產提供準確的技術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