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實驗室檢測中,
上海雷磁酸度計的校準精度直接決定數據可靠性,但若頻繁出現校準失敗,往往是隱藏的細節問題在作祟。從電極狀態到操作細節,這些“隱形殺手”需逐一排查。
電極故障是最常見的“元兇”。新購的凝膠電極(如LE438、LE407)若讀數不穩或校準點出錯,多是敏感膜內藏有氣泡,此時像甩體溫計般用力甩動電極即可解決。長期使用后,電極老化會導致響應遲鈍,而樣品中的油污、有機物會污染敏感膜,牡蠣碳酸鈣這類樣品甚至可能造成電極堵塞。更隱蔽的是液接界堵塞問題,可通過10%混合液加熱浸泡或真空抽吸法疏通,若電極與儀表接觸不良,關機重連即可排查。

校準溶液的問題容易被忽視。緩沖液過期或污染會使校準斜率高于100%,而物理狀態能直接反映變質情況——清澈溶液變得混濁、出現沉淀或散發霉味,就必須立即更換。溫度變化也會干擾校準,25℃時pH7.00的緩沖液在20℃時會變為7.02,若儀器無自動溫度補償,需手動修正環境溫度影響。此外,選錯緩沖液組別會導致校準偏差,比如用pH6.86溶液校準卻顯示7.00,重新設置組別即可糾正。
儀器自身故障需專業判斷。校準數值持續跳變可能是內部電位器損壞,顯示固定偏差或許是零點校準錯誤,而溫度顯示異常多為探頭損壞或補償設置不當。電纜線進水、短路或機械損傷會造成信號傳輸中斷,可用無水乙醇浸泡接頭或萬用表檢測電阻排查問題。
操作失誤往往是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兩點校準時中途誤按其他按鍵會導致校準失敗,正確流程應是插入緩沖液后僅按“cal”鍵,待數值穩定后清洗電極再進行下一步。校準前電極未清洗、新電極活化不足,或未按規定每周校準,都會累積誤差。更易疏漏的是樣品干擾,某些特殊樣品會損壞電極,換用適配電極才能解決。
掌握這些排查技巧,就能讓上海雷磁酸度計恢復精準。定期維護電極、規范儲存緩沖液、嚴格遵循操作手冊,才是避免校準失敗的根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