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研成本管控壓力下,
二手實驗室儀器成為不少高校、中小企業的選擇。但市場上部分商家為牟取暴利,將老舊、故障儀器翻新裝成“準新機”,不少采購者不慎踩坑,不僅浪費資金,還可能影響實驗進度。掌握識別翻新陷阱的方法,是規避風險的關鍵。?
商家常見的翻新手段集中在“表面修飾”和“關鍵部件掩蓋”。表面上,他們會用工業漆重新噴涂儀器外殼,遮蓋掉原有的劃痕、銹跡和使用痕跡,甚至更換全新的操作面板貼紙,讓儀器看起來“嶄新”;部分商家還會更換儀器的指示燈、按鈕等易損耗的小部件,掩蓋儀器長期使用的老化問題。更隱蔽的是關鍵部件的處理,比如將性能衰減的傳感器、泵體簡單維修后重新裝機,不更換核心零件,卻謊稱“全面檢修”;還有商家會修改儀器的使用時間記錄、校準日期等數據,偽造設備的“年輕履歷”,讓采購者誤以為儀器使用頻率低、維護到位。?
識別這些翻新陷阱,需要“看、查、測、驗”四步走。“看”細節,仔細觀察儀器外殼的顏色是否均勻,接口、螺絲處有無重新拆卸、擰動的痕跡——原裝儀器的螺絲紋路清晰,翻新儀器的螺絲往往會留下劃痕;查看儀器內部的線路板、元器件,若發現部分零件顏色、新舊程度與其他部件不符,很可能是后期更換的非原裝配件。“查”記錄,要求商家提供儀器的原始采購合同、歷次校準報告、維修記錄,重點核對校準日期、維修部件清單,若商家以“資料丟失”為由推脫,或提供的報告存在日期矛盾、公章模糊等問題,需提高警惕。“測”性能,通過實際操作測試儀器的核心功能,比如色譜儀可測試分離度、重復性,培養箱測試溫度控制精度,對比儀器說明書上的標準參數,若偏差較大,說明儀器性能已衰減;同時測試儀器的連續運行穩定性,翻新儀器往往難以長時間穩定工作,容易出現報錯、死機等問題。“驗”資質,選擇有正規資質的二手儀器供應商,要求其提供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設備評估報告,報告需包含儀器的使用年限、性能檢測結果、關鍵部件狀態等信息,有機構背書的設備,可信度更高。?
采購二手實驗室儀器,核心是追求“性價比”而非“表面新”。面對看似“物美價廉”的“偽新機”,切勿貪圖便宜,需保持理性,通過細致的檢查和測試,看透翻新裝。只有避開翻新陷阱,才能買到真正優質的二手儀器,讓設備為科研工作助力,而非成為“麻煩源頭”。